- 陈家琦;胡丽诗;李方杰;刘莉娟;李艳华;杨绍兰;原永兵;程晨霞;徐晓召;
为解决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果实采后快速软化、不耐贮运问题,比较了6个不同品种软枣猕猴桃果实外观及食用品质,发现‘龙成二号’果形美观,商品性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延长‘龙成二号’果实的贮藏时间,对其进行1.0μL·L~(-1)的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熏蒸处理,通过测定贮藏期间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呼吸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及香气成分变化,探究1-MCP处理对软枣猕猴桃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降低了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延缓呼吸高峰出现时间和果实成熟,与对照相比,经1-MCP处理的果实可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MCP处理可延缓软枣猕猴桃果实香气挥发。综上所述,1-MCP处理可以延缓软枣猕猴桃果实硬度下降速度,降低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峰值,从而达到保鲜的效果,延长贮藏期。研究结果将为软枣猕猴桃的采后保鲜提供科学的技术方案,对减少果实采后损失、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2;No.158 157-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秀文;朱彦林;杨英杰;刘建龙;李鼎立;
‘秋月梨’原产日本,近年来在我国种植面积急剧增加。为评价‘秋月梨’产业价值,对发展面积较大的山东省、河南省和河北省16个产地的‘秋月梨’进行了品质评价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乳山市的‘秋月梨’粘性、胶着性、咀嚼性优于其他产地;山东昌邑市的‘秋月梨’内聚性、弹性优于其他产地;河南西华县的‘秋月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7.2%±0.8%;河北威县的‘秋月梨’木质素含量最高,为5.46%±0.83%;各产地‘秋月梨’品质和营养均表现较好,适合规模化种植。同时,研究以优势产地为参考,以温度为限制因子筛选了‘秋月梨’的适宜栽培区域,分析表明,适合‘秋月梨’栽培的冬季极端低温为-23.0℃,冬季平均温度最高为8.9℃,夏季极端高温为43.0℃,夏季平均温度最低为24.9℃。‘秋月梨’适宜栽培区域包括我国的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等中部省份。研究结果为‘秋月梨’在我国不同生态区的优质化生产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2;No.158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紫琪;蔡昕悦;宋雯雯;史倩倩;梁晨;赵洪海;
为了评价土壤太阳能消毒(soil solarization, SS)处理对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引起的设施瓜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控制效果,在2021和2022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采用根结指数作为防效评价标准。结果发现,2021年覆膜22 d(未淹水暴露)的SS (2021SS),仅在第1个生长季的前期对根结线虫病有较高的相对防效(63.4%),SS与微生物发酵菌液结合可提升和延长防效。2022年淹水暴露且覆膜32 d的SS (SS32D),前3个生长季对瓜类根结线虫病的季内平均相对防效依次为99.0%、80.4%和64.8%,均明显优于噻唑膦,第四生长季与噻唑膦效果相当;SS32D在4个生长季的后期防效均明显高于2021SS处理生长季的后期防效,表现出对土壤中根结线虫持续且很好的控制效果。2022年淹水暴露且覆膜16 d的SS (SS16D),在前2个生长季的季内平均相对防效依次为82.4%和61.3%,比噻唑膦的高或与之相当,季内平均和后期相对防效均比2021SS明显提高,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持续且较好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淹水暴露可大幅度提升SS对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SS与土壤淹水相结合可获得对根结线虫的长期有效控制。因此,规范覆膜和土壤高含水量保持的SS能够成为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绿色和可持续治理的核心技术措施。
2025年03期 v.42;No.158 1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浩宇;翟福坤;杨超;赵彦翔;黄金光;
为确定引起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组成及病原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差异,利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山东省16个地市小麦赤霉病菌分离鉴定,得到4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4株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3株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在本采样地区内首次发现了小麦赤霉病菌中存在假禾谷镰刀菌,并鉴定了11株菌株的产毒化学型及交配型。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和假禾谷镰刀菌产毒化学型均为15-AcDON,亚洲镰刀菌产毒化学型为3-AcDON和NIV;禾谷镰刀菌跟亚洲镰刀菌同时携带2个相反的交配型MAT1和MAT2,而假禾谷镰刀菌只有MAT1或MAT2中的1种。生测结果表明:在戊唑醇为5μg/mL的鉴别剂量下,有3株菌株不能生长,其余8株均能生长,抗性菌株占比72.7%;戊唑醇对这11株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5μg/mL,11株菌株的EC_(50)范围为0.241~0.693μg/mL,平均为(0.452±0.161)μg/mL;11株菌株中有5株属于抗性菌株,6株属于敏感菌株。因此,在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应避免单一使用戊唑醇,以减少用药风险并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2025年03期 v.42;No.158 17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